裝配式建筑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是傳統建筑向產業化轉型的新型產業。裝配式建筑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人才的缺乏是企業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的一大瓶頸。2015年底,《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增加了“裝配化施工”方向,部分高等職業院校順勢增開,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開始起步。與傳統建筑不同,裝配式建筑基于新的產業理念,因此對人才的培養提出比較高的要求,目前師資、實訓、教材等尚無法滿足施工企業和行業發展的需求。因此,將企業的產業技術第一時間應用到教學一線,變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面對裝配式建筑這一建筑產業的重大變革,無論是應用型本科高校還是高職院校,都應積極面向產業需求,靈活創新辦學體制,打造“重素質、強技能”的教育管理模式,積極引進和有效利用企業技術、設備、產業經驗等資源優勢,加強自身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基地建設和學生培養以及教學改革等工作,推進校企合作,實施“訂單式培養”,“在學校立崗、在企業辦班”,建立穩定的學生實訓實習基地,完善校企雙向人才流動的機制和合作機制,探索企業文化、“工匠精神”與校園文化融合的路徑,構建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機制,逐漸形成“校企對接、產教結合、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引企入校、辦校進廠、產教一體、校企互動”的靈活辦學機制,努力滿足企業對裝配式建筑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學生就業的需求,實現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共贏。
針對裝配式人才培養,必須充分整合產業資源,調動企業積極性。2016年,青島理工大學與山東萬斯達集團、山東智筑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建筑工程技術等專業開展校企合作人才“接力培養”。結合山東省建筑產業現代化教育聯盟的平臺優勢以及企業在產業上的技術優勢,形成了由行業參與指導、學校投入建設經費和場地、企業提供設備及技術支持的“行校企”共同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合作模式,對學校來說,加強了專業建設,豐富了教師實踐經驗,提升了教學質量,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關鍵職業能力;對企業而講,吸納了裝配式建筑緊缺人才,減少了資金投入,彌補了自身產能和技術研發力量的不足,降低了生產成本和員工培訓成本,提高了市場競爭力。這種互利雙贏的校企合作模式,自然會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校企合作之路。
目前,裝配式建筑課程體系仍不完善,校企雙方在專業課程中引入行業、企業生產技術標準,修訂教學內容,校企雙方共同開發課程資源,通過線上平臺輔助教學,專業教學知識體系得到了及時更新,學生通過企業項目實訓,其崗位技能、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得到培養,由此實現校企雙方的雙線聯動和深度合作。
在接力培養的運行過程中,青島理工大學與企業形成了裝配式建筑產教融合的“兩大模式”。一是“頂崗實習與就業結合”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實踐技能教學,特別是在畢業實踐環節,讓學生到生產第一線獨立承擔工作任務,通過頂崗實習,通過虛擬仿真技術還原全真環境,使學生學習與未來工作崗位實現無縫銜接。在實習過程中充分學習技能技巧,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或協議。二是“前校后廠與工學結合”模式。企業入駐學校進行合作辦學,校企雙方實施資源共享:教師參加培訓學習企業先進管理經驗;校企雙方共同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職業技能課程的設置和整合,企業單位參與育人活動的全過程;學校安排學生到專業對口的企業進行工學結合,選派骨干教師到企業進行隨班指導,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多方共贏。
(作者系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